#自驾游
#雪景
#人文游
#自然奇观
#赏枫
这趟旅行计划了很久,川西我是来过很多次。每次都在不同的季节。而川西最神奇之处恰恰在于不同时节呈现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景观。
川西地处于横断山脉的皱褶里,大自然在这里施了神奇的魔法:春天梨花、桃花漫山开放,夏季草原满眼碧绿,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总能在不同季节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而我生活在一个四季常绿,天天花开的地方,当然最渴望在秋冬两季来看这片神奇的土地了。
从行政区域来看,这里叫川西,主要是阿坝和甘孜两个自治州;从人文来看,这里主要生活着藏族及羌族等古老的民族,他们虔诚的信传承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从历史上看,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改土归流,以及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越大渡河都是发生在这里,这些历史事件都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走向;从自然地理来看,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端是横断山区,这里山高峡谷深,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数不胜数的神奇自然景观;也正是这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这里成为许多珍稀生物的“诺亚方舟”。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里都是让人痴迷不已的大宝藏。

预告片

第1天 成都——毕棚沟 初入川西

成都开车到毕棚沟,在理县吃过午饭后,已经是午后。来到毕棚沟景区附近,峡谷两边的树林早已经是七彩斑斓。因为这里已经是全亚洲最大的彩林核心区,在深秋时节,抬头远望,满眼全是赤橙黄绿,层林尽染。
天有点阴沉,想必是山上开始下雪了,抓紧最后时刻,坐上景区的末班车进山。
我们来到毕棚沟的龙王海的时候,这里几乎已经被一片云雾所笼罩,仙气十足。
这是标志性的龙王海瀑布
明明山下还是秋天,来到山上便是银装素裹的冬。景交车的师傅说,没有必要再往里开了,里面肯定全在雾气的笼罩下,什么都看不到了。
虽然无法继续前行,但龙王海雪后的风中的风景也不错。
突然而来的雪花,让整个景区的游客都纷纷下山去了,独留下我们几个人享受这一片宁静。
没有游完毕棚沟,难免有些遗憾,只有下个秋天再来吧
下山回到酒店,吃着吃着饭,外面竟然也下起了雪,而且是鹅毛大雪。饭也无心吃了,跑到外面去拍照。这就是很少见到雪的广东人……
明明前几天,其它朋友在这里发回的照片还是五彩斑斓的秋,我们来到的时候就变成了眼前的样子,我心里不禁疑惑,难道我错过了秋天?

第2天 毕棚沟——卓克基 穿越彩林大道

第二天早餐后继续出发,山沟里的风景比起昨天刚到达时更加层次分明了。
最底下的是彩色的树林,再高一点是积雪的树林,一直伸入云雾里直到消失在视线中。使人差点不敢相信这季节分界线就在眼前呈现无遗。
眼前的彩林告诉我,深秋不是萧瑟的,树木把叶子都幻化成彩色的花瓣,在过冬前绽放它们最好的美丽。
升起无人机,在云雾中俯瞰山沟,就像腾云驾雾,穿行在仙境一般。
从毕棚沟继续往里走就是红军沟,这里的海拔比外面要更高一些,所以昨晚下的雪是化不了的,仿佛进入一个冰雪世界。
初雪让沟里的树木和房子变得简洁,走在其中,心情很是愉悦。

国道317

离开毕棚沟,沿着国道317继续向西继续行驶,这一条国道也被称之为川藏北线。是著名的进藏通道之一。
到了深秋,这里的景色同样震撼。尽管在修高速,但为了看景,建议走国道。这样才随时可以拍照,不至于让美景在自己眼前忽忽而过。
沿途的风光其实特别能体现横断山脉地区的特征,气温随着海拔的垂直变化,从最高处的雪山、眼前的彩林,脚下哇啦啦流淌的河谷,在这大地的皱褶里呈现得淋漓尽致。
车子在川藏北线行驶,峡谷两岸的景色就像一幅上百公里的长画卷,不断变化着,让人目不瞰接,车上的人不断被眼前的彩林大道惊艳得一再惊呼。好在我早霸了视线最好的副驾座,一路相机就没停过工作,“咔咔咔”一路狂拍。
国内很多以秋色闻名的地方,大都只有一种色彩,要么是黄叶,要么是红叶,只有这里才能被称之为彩林大道。金黄、深禓、艳橙、粉红、墨绿,甚至还要加上山顶积雪的洁白。这完全得益于这立体的垂直地形,以及地理环境造就的多样化树种,在深秋之处却同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姿彩。
两岸密林中的枫树、黄栌、柿树、槭树、桦树、鹅掌松、落叶松、火炬树等渐次经霜,树叶被渲染上各种色泽,有些颜色根本就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来形容,那我只有用“层林尽染,万山色遍”,或“流丹盈目,绚烂耀眼”等似是而非的词汇,来形容这一奇绝的色彩盛宴了。

梭磨河峡谷

过米亚罗穿过鹧鸪山隧道,出西洞口下山,首先映入你眼帘,就是原生态气息袭人的马尔康梭磨大峡谷。
瑰丽修长的梭磨河大峡谷自鹧鸪山脚刷马路口开始,约90公里,垂直高差890米。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梭磨河水浩浩荡荡,从谷底奔流而过,犹如鹧鸪山山神手中舞动的彩带,把众多的美景串联在一起起,美不胜收。
秋天的梭磨河不像雨季时那么奔流呼啸,而是变得恬静碧绿。
河两岸是不时映入眼帘的藏寨。
梭磨河大峡谷有三大著名景观:一是杜鹃如霞,二是秋林如屏,三是悬冰流珠。“春来采花,夏铺绿,秋染红叶,冬冰雪”是对梭磨河大峡谷四季风光最好的概括。我们在这个时节正好能看到秋冬两季的美景,真是幸运至极。
同行的阿姨说真是不枉此行,比她去加拿大看落基山脉的秋天还壮观。
穿行在这里,彩林缤纷,黄叶泛金耀眼,红叶如火般灿烂,现在加上初降的冰雪,速个森林如仙境一般梦幻,令人沉醉。
一座座藏居就藏身在这美丽的山谷里。
像这种被冻得晶莹剔透的树,仿佛是整棵树开起了雪花,实在是太好看了。沿路山谷变幻的各种风景让我有点目不暇接,激动不已。
峡谷的落差真的很大,回首刚才走过的路,竟然在半空中。
站在谷底,依稀还能看见楼顶远山的积雪。
行行摄摄,沿路遇到好风光,我们都会停车来拍摄。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处风景。
午后的阳光照耀着美丽的梭磨河谷,车子沿河谷的公路缓缓行驶,是多么的惬意啊!

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

沿着梭磨河,我们一直来到了卓克基,这里有一座土司官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梭磨河和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北面经草地可走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称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锁钥。也难怪我几乎每次川西游都会经过这里。
有时候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所谓土司,就是土王,元朝开始设置,明清延续,是封授给一些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一种世袭职位,但官职的世袭也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官寨,也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及其家人的住所,也是土司的衙门。木、石、粘土,是藏族传统建筑的三大元素。这个官寨主体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房组合而成,没有用一颗铁钉,而是实木榫头穿斗衔接,通过石墙、回廊、花窗等典型的建筑特点,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曾被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大奖的《尘埃落定》,其故事原型就源自这里。作者阿来把土司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描写了一个藏族家族兴衰过程和土司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瓦解衰亡的历史。
由于长征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居住了一周,并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所以这里现在还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电视剧《长征》也曾在此专门取景拍摄。如今变成了供游客参观的一个景点,可以说,时光如流水,只有这古老的石建筑伴着梭麿河的流水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官寨采用片石和黄泥构造,内直外收的砌法。在外面看起来就像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

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位于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对面。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 科巴 (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如今这里依然住着他们的后人。不过,好多旧房子如今被改造成客栈对游客营业,我们这次便是住在西索民居里。
走进村里,人不是很多,堆满木柴的的墙角让人不禁联想起他们的生活方式。
金顶的是在西索一组的旦达仑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村内的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
传统的藏寨都是彩绘的木窗户,如今为了采光及节约成本都已经换成了透明玻璃窗了。
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

第3天 马尔康——丹巴 秋冬交错步移景换

早上起来,窗外的风景一夜之间全变成白色。原来马尔康迎来了初雪,错愕在窗前,久久不能适应这时空转换般的变化。一起来的朋友们早就在外面拍雪景了,我回过神来,赶紧洗漱穿衣也下去拍照。
飞起无人机,眼前的景观实在是太震撼了。漫山遍野,一夜白头。
这位雪中淡定吃面的大哥承包了我一天的笑料。

松岗直波碉楼群

吃完早餐,我们便离开卓克基,整个马尔康都撒满了白色的雪。这里的牛却好像不受影响,依然在积雪较浅的地方吃它们的早餐。
过了马尔康市区不远便到了松岗直波碉楼群。松岗直波八角古碉分南碉和北碉,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藏语意思为“峡谷口上的官寨”,为马尔康四土司之一的松岗土司所建。碉为石木结构,由下往上逐渐收为台锥形,外看为八角,内为圆形,南碉高41米,北碉高29米,其中南碉倾斜了2.5度,又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从外观看这些碉楼,根本无法看清楚枪眼和箭孔在哪里,攻打这样的建筑,便只有挨打的份儿。即使位于四川这种地震高发区,这些碉楼依然像大山一样坚硬挺拔,其牢固程度可见一斑。
 对面上坡上的官寨遗址是显赫一时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当时修建的富丽堂皇,所耗人力和才力在当时四土地区来说是“四土之最”,有“布达拉宫第二”之称。可惜,如此美丽、宏伟的建筑其命运同阿房宫一般毁于一场无情的大火。如今所见残缺不全双碉和遗址也算后人来凭吊夕日的一种见证。
南北二碉,一雄踞村北山脊上,一耸峙村中,相距50米。碉为石木结构,八角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尾台锥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蓝天的无尘墨剑,另一座高28米,如从空而落,玉笋刺空,各有一势。另两碉已残败不堪了。
碉楼只有一个出入口,一般离地约在2米5以上,平时有梯上下;战时,人入碉内,梯楼走,整个碉楼就犹如铜墙铁壁一般,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碉内有木板、树枝搭成的楼层,每层都有箭口,僚望窗口。据传碉底有地下通道,用以容纳老弱病残者;为防敌人久围不攻,碉内藏有大批粮食,并且还有暗沟引水入碉;而年轻力壮者则在碉内与外敌作战。
碉楼的神秘和精彩,给外来带来不尽的震撼。碉楼群第一次声名远播,始于清大、小金川之战。清军“攻一碉难于克一城”。初战惨败后乾隆震怒特意组建“键锐云梯营”,又于北京香山仿建碉楼,日习攻碉之战,大小金川凭着碉楼群,以方圆不足500里 、人口不足3万的实力,与清廷对抗多年,虽最后被平定,却也让清廷付出了死伤将士十万、耗用白银七十万两的惨重代价,成为清王朝从“康乾盛世”中开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狼烟散尽,碉楼依旧。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站在它的脚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沙场的血腥,更有那坚而不可摧的神奇。
由于后面的行程还要去丹巴,那边的碉楼数量更加惊人,也更具代表性。所以这里我们也没有作过多停留,用无人机飞了一圈,拍些视频和照片就继续上路了。

国道317

雪后的317国道和昨天的层林尽染相比,又换了一种味道。
这么寒冷的天气,还有一群藏民在徒步,虽然不是一路磕长头向西,但也很厉害了。我们数次停车拍照都遇到他们。
冰雪在树林上形成树挂,但仍然有不同的彩叶透过冰霜若隐若现。
这样的冰雪彩林又有另一番味道。
积雪也随着海拔的变化,越来越少了
当车子开到山谷底下,周边的几乎没任何雪的痕迹。只有眺望远山,还能见到白色了。
又遇上了这班徒步的藏民,原来我们一路拍拍停停,还不如人家徒步的速度。
沿路是各种藏居,和吊桥一起横跨河谷两岸的是寄托着藏民信仰的五色经幡。

金川河谷

离开G317国道,转入白湾隧道之后便是S211省道,渡过大金川之后你便进入金川县境内。
这里陡壁峭立,只见一条细长的瀑布飞流直下,坠向无底深渊。
这里便是飞水岩,不是很有名,却十分壮观。
一路风景不 错,路边一些风格各异建筑颇为吸引眼球。
到了金川,这里的彩林色彩又和之前的不一样,河谷两岸越来越多的橙红色的叶子映入眼帘。
原来那些橙红色的树便是梨树,金川素以高原梨乡而闻名于世,我曾经在春天到访过这里,当时漫山遍野盛开的梨花给人一种雪白圣洁的感觉。现在在深秋时节再度到访,金川以另一个热情如火的姿态来迎接我这个老熟人。
由于这边的海拔更低,所以这里的冬天要来得更晚一些,我们的旅程,又再倒带回到了秋天。
经过霜冻的梨树,叶子如火般红,仿佛要要冬天到来之前,把所有热情燃烧起来。
我们正遇上金川红叶的最佳观赏期。绵延百里的大金川河谷绚丽斑斓、层林尽染、娇艳似火。
这条省道,沿着大金川河蜿蜒,路窄弯多,行车需小心。但沿路风光清秀,景色非常好。

沙耳乡

一路拍拍停停,我们已经错过了饭点,车上的人都早已经饥肠辘辘,好不容易到了沙耳乡,这里是金川梨树最多的雪梨之乡。我们也顾不上太多,先找地方解决肚子再上山观景了。

金川神仙包

吃完饭,我们先上了第一个观景台——神仙包观景台。这里可以较近距离地观沙耳乡的全景。
神仙包是沙耳乡里的一个小山包,山包上种满了梨树,每到春天三四月,在神仙包上就是置身一片洁白的梨花笼罩之中。如今这里的梨树变成一片火红,春季赏梨花,秋季赏红叶。同样令人大饱眼福。
沙耳乡的四周被巍巍雪山包围,一眼看过去是那么的层次分明。
在神仙包上远眺雪山,感觉这是个特别神圣的地方。
梨树的叶子,长得很普通,不像枫叶那样的深红,但成片的橙红色却也非常壮观。
从神仙包可以眺望沙耳乡里的藏传佛教寺庙和旁边的清真寺,不同宗教如此近距离接触。为什么藏区会有清真寺?原来乾隆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实行改土归流,清廷派重兵镇守。大量移民来金川戍垦,出现藏、回、汉等民族的交汇与融合,特别从陕西渭南调来清军,其中有不少回民官兵。战后留住戍垦,继而来县经商不少的回族,在县内安家落户,伊斯兰教随之而来。
一位当地的老婆婆对着树林祈祷,我们没有去打扰她,只是静静地从后面绕开了。金川和川西其它一些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游客到访的地方不同,这里只有春和秋季很短的时间有游客到访,而且大都不在此过夜。所以这里尚且保留许多古老的传统。
从神仙包下来,只见村里一副详和,显然这里仍然没有太多游客来访,上次春天来到这里,几乎没有接待游客的酒店,至今历历在目。
在村里游荡,看看当地人的生活,这是我每次旅行最喜欢的场景。

石达安观景台

沙耳乡有另一个观景台叫石达安,在一座更高的山上,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沙耳乡的全貌,包括刚才的神仙包。
这是个不可错过的观景台。梨叶比较厚实润泽反光,透光性差点。颜色偏于橙红,没有枫叶那么娇艳灿烂。要找到干净光洁绚丽的叶片,不太容易。但站在高处,在阳光下观赏神仙包的红叶,观赏色彩斑斓的山川河流,风景真的不错!
金川,历史上闻名遐迩,金川雪梨也曾经是四川著名特产,如今却是春花秋叶更为世人所知。三月春风梨花开,宛若漫山雪花飞。秋寒催得霜叶红,五彩斑斓映朝晖。
我们一路看雪景,被降雪追着跑,到了这里仍然是深秋的模样。这里的秋天比川西其它地方相对要来得更晚,是因为这里属于横断山区的干旱河谷地带,气温偏高,没有“死冬”,光、热充足。
金川河谷温度适宜、雨水集中在高温季节,这些都对是农业有利的条件,所以耕地集中,人口密集,历史上 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中心地域,金川的雪梨和小金的苹果,一直是远近闻名的特产。
这个美丽的地方,还有另一重身份——东女国,它其实是《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原型。
要说过去东女国能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有天然的优越条件的,这一带高山与深峡犹如一道屏障,将高原与平原、盆地隔绝开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无疑可以为女王带来宝贵的安全感。
居住在大、小金川流域的人群被认定为藏族的一支,称为“嘉绒藏族”。嘉绒全称为“嘉莫查瓦绒”,意为“女王的谷地”。他们世代生活在墨尔多神山下,墨尔多神山又被称为“地母神山”,神山就耸立在大、小金川汇合处;大、小金川汇合为大渡河,藏语叫“嘉莫欧曲”,意为“女王的汗水”。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大、小金处流域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曾见证昔日东女国的繁华……
如今,要在大、小金川两岸的梨花、红叶与碉楼的掩映下,要寻找到昔日浪漫的“女儿国”的遗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千年的岁月沧桑,以及这里经过大大小小各种规模的战争,很多东西都已经湮没在滚滚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神秘的“东女国”蒙上一导朦胧的面纱,留待世人去慢慢发现。眼看太阳快要下山,我们也要离开金川,到丹巴的甲居藏寨去。
回到底下,自己再看沙耳乡里的清真寺和佛寺,感觉完全又不一样。
去丹巴的路上,遇见大金川盘一座50米高,有“中国碉王”称誉马尔邦关碉,据说这是东女国遗址之一,是女王的行宫,后来成为大金川土司沙罗奔的小官寨碉。历尽沧桑后,这里周围的古建筑早已被新建的藏居所代替,只有那座高耸向天的“碉王”依旧矗立着.

第4天 雪中徒步党岭,终身难忘的经历

每隔段时间,川西就会有些幽深神秘的小众秘境被一些驴友发掘出来。位于横断山系北段大雪山脉的党岭也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些年来,它的美照惊艳了世界,但由于并不处于传统的川西环线之上,交通并不十分方便,加上海拔不低,要真正领略它的美,需要安排整天的徒步。所以真正踏足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正是它的神秘的美吸引着我,这次说什么也要趁这个机会一圆我徒步党岭的梦想。
由于今天去徒步党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体力完成,所以最终只有我和太后两个人另外包丹巴当地的车去党岭,司机师傅小张就带着其它人在甲居藏寨享受这个中国最美乡村的悠闲时光。
党岭雪山是横楼山系大雪山脉的北段。整个党岭雪山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南北走向,主峰羌拉,藏语意为美女神仙 山,海拔5470米,历来被当地藏民列入墨尔多为中心的四周群山的重要神山之一,一大早,当地的司机便来接我们,去党岭的路真可谓是谷深路弯,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零零落落的藏居,深入横断山脉的山岭深处。
随着海拔的渐渐升高,路两旁的积雪也越来越厚。司机开得十分小心,跟我们说,在山背阴处的路面有可能是暗冰,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有时一不小心开到暗冰上 车子就可能会测滑。所以我们一直不敢开得太快。
藏族司机对我整天到处旅行的 生活似乎挺感兴趣,越聊越开心 。原先只是计划在党岭村等我们徒步下山后把我们送回甲居的他,被我们两个人忽悠上了山作我们的向导。事后我们才知道,在党岭是不允许外面的人进来做向导的。要村里请向导得花好几百块。我们这个司机师傅正好认识村长,才能跟我们一起上山。
我们在丹巴就是包的这一辆车,车上一路放着欢快的藏族歌曲,陪着我们一直开向党岭。

党岭自然保护区

在这神秘的大山里,莽莽的原始雨林中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党岭村。过了这个闸口便是党岭自然保护区了,闸口有专人收费,如果是住在村长的民宿里,可以提前打招呼,免了这个费用。甲居藏寨到党岭村70公里,可是却足足开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足见一路山高路弯,并不太好走。
这是党岭村的村长家,徒步党岭的人大多在此住宿,可以从这里租马到飞机坪,但马匹始终是无法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葫芦海。而且我们主要是为了拍照,骑马诸多不便,便不打算租马我们在此简单吃个早餐,便上山。
党岭村已经迎来了初冬,积雪把整个村子都铺满,白茫茫的一片。党岭雪山也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至今在党岭山中依然保留许多红军的石刻标语。这里也是户外徒步爱好者的天堂,今天我们自己终于可以亲自投入这个户外圣地的怀抱。
党岭村处于是无人居住的莽莽森林包围中。小村自上世纪60年代因为国家为开采森林资源开路,才与世相缘!但近年国家又禁止开采森林资源,小村的公路又寂静起来,她又恢复了原本属于她的原本的色彩。
在这里原始森林保留着它最天然原始的风貌,就连该县的人民也堪称“真像陶渊明的世外园”。
我们的徒步目标是葫芦海。从党岭村到达海拔4200的葫芦海有将近800米的海拔攀升,而我在上山之前,可以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甚至,连徒步鞋、登山靴都不是,穿了一对笨重的CAT工装鞋就来了。
出了村就面临一个大考验,一个超级大斜坡就在面前,抬头一看,起码有一公里。
平时被户外驴友们踩出来的小道被冰雪覆盖了,只能沿着结了薄冰的溪流上山,但一不小心,又会把冰面踩破,整只脚踏进冰冷的雪水里。才刚出村就把脚弄湿了,那种冰天雪地里湿袜子的感觉,试过都知道其中的酸爽。
党岭最迷人的季节是在10月下旬金秋时节,景区便笼罩在迷人的秋色之中,满山遍野的彩林,就算你是铁石心肠都会变成绕指柔。眼下已经是十一月,这里已经退去秋装,披上了洁白的冬装。只有些四季常绿的针叶林依旧在冰雪中面不改色地坚守着。
从山上跑下来一匹马,显然是党岭村里平时驼人上山的马,眼下一路上却没任何同行者,司机多吉告诉我们说,最近几天山上天气很差,都没人敢过来。我们今天遇上好天气才能上山的。
阳光融化了树梢上的积雪,虽然现在剩下的全是针叶林,但也还算有点色彩。
一鼓作气爬到从半山坡,回望党岭村的同时正好调整一下呼吸。在高原上攀登真的比平时费劲得多。加上走的是和雪的山路,我还是经验不足。也不敢一下子冲得太猛。
这里真的不是一个适合休闲游的地方,而是有一定难度的户外探险活动。像我这样准备不足真是个错误的示范。敬告各位后来者,一定要做足准备,备好相应的路餐,穿登山靴和户外冲锋衣才能来党岭。不然除了要面对数倍的困难之余,还得特别小心,万一摔倒,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路上不时见到有些小鸟在枯叶堆里觅食,对我们的到来,丝毫不在意。不知是这里的人们从来不打扰它们,还是它们也无处可去。依然自顾自地低头寻找着食物。
海拔逐渐上升,积雪越来越厚。山里银装素裹,非常漂亮,深绿色的针叶林和洁白的雪花融为一体,仿佛这里就是童话世界
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合理分配体力还是很重要,毕竟这里徒步强度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的同时,山上的风景也越来越好。斜坡以上,是一大片平坦的松树林,这里地势平坦,可以休息一下,吃点路餐。这里可以远远的望见雪山了,有积雪的时候,脚踩在雪上嘎吱作响,身后留下一对对脚印。
海拔其实不是唯一敌人,不时有些小河流把去路拦住。背着一身相机和镜头,过河的时候真的要小心翼翼。

飞机坪

飞机坪的得名莫非就因为这里的空旷和平坦?是真的可以做停机坪用了。它其实就是个平阔的山上草原,据说当年国民党部队在此起降过飞机,由此而得名。
飞机坪非常开阔。我们要横穿这片草地,虽然远处隐约可见小木屋,但别忘了一句话叫“望山跑死马”,其实也不近,走到远处的山脚下大概也要花半小时。
飞机坪的小木屋是一户藏家,他们平时在这里经营一些简单的餐饮,我们喝碗酥油茶,顺便和他们聊了一下。他们说前几天天气不好,他们都没在山上开店,我们今天上来能遇到他们开店都算幸运的了。而且马上就要大雪封山了,过几天也没人来了 ,他们也会下山冬休了 。
到了这个牌子处,即使是租马,马也上不去的。牌子上是写着20-30分钟就能到达葫芦海,如果你相信了,那就太天真了。从这里开始才是真正的陡坡。连马都无法再走的路。可想而知。反正我们在雪地上走这一段,起码用了两个多小时。
这段路最党岭爬坡最艰难的一段,此时海拔已经非常高,积雪也已经深至小腿肚,尤其是在五六十度斜坡冰雪路面上,我的工装靴都难免打滑,又没登山杖只能手脚并用相配合借助两边的树枝继续向前,。
在没有雪的时候,这段路和平时穿越密林的登山路段也差不多,但这次是厚厚的积雪路面,增大了难度,每前进一步都特别小心。因此,这段路会花去1个多少时,仅仅几百米的路段。
经过一段密林,又见到开阔的山坡。队友一马当先走在前头,而我一路拍照,走得更慢了。
这时在路边发现一条土狗,准确地说,是它发现了我们。一路在我们前头为我们开路。因为它知道我们会喂它。一看就是平时跟着上山的驴友蹭了不少吃的。
于是它就这么一直跟着我们,我们一路没见任何人,难得多一个伙伴,也非常乐意。
每次给它吃的,它总吃得非常享受。

葫芦海

离葫芦海越来越近的时候,路变得更加难走了。从葫芦海流下来的溪水把路淹没了。露出水面的石头又积满了雪。走在上面又不知深浅,担心滑倒。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同伴已经到达葫芦海了,兴奋得大喊大叫招呼我赶紧上去。
葫芦海的海拔有4200米,这里的风很大,加上湖面的反光,让人几乎睁不开眼。
我们显然错过了金秋时节最美的党岭风光,大风把湖面也吹皱,没有美丽的倒映。倒有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
别看着眼前艳阳高照。但实际上是非常冷,大风吹得人非常不舒服。
一直背着的无人机终于能派上用场了,在葫芦海飞了一下。葫芦海是第四纪冰川退缩后形成的高原堰塞湖,形如葫芦如提琴如宝镜,海子的侧畔,一株株红杉挺拨而遒劲。天气好的时候,湖泊清透平静,美妙倒影奇光异色。
党岭的海子还远不止葫芦海一个,再往上走,大大小小星罗密布各式各样的海子,就像散落在人间的珍珠。党岭内有葫芦海、卓雍措、马措、斯阿涅、阿尤母措等30余个含烟凝碧的高山湖泊,是第四纪古冰川退缩后所形成的冰碛堰塞湖和冰斗湖,而葫芦海只是党岭最易进入且最具观赏价值的一个湖泊。在葫芦海上面的半山处,是卓雍措,从葫芦海到卓雍措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卓雍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她是隐藏在夏拉羌圣山间的一颗璞玉,她的容貌是对那些远道而来的人的最好表示。
只有用航拍才能把葫芦海和卓雍措同时收入镜头中。
这是航拍的卓雍措全景。拍完之后我们就下撤了,葫芦海的风实在太大了,我都被吹到高反,所以各位如果遇上大风天气,一定要注意保暖。上山靠的是体力,下山靠的是技术。尤其是在积雪的山地,既要注意防滑,还要注意保膝盖,加上在上面被吹得头痛,所以下山并没有比上山轻松。下山到党岭村的时候,天色已渐暗。司机载着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出丹巴县城,高反的我一路上都迷迷糊糊,直到回到了甲居藏寨,吹上暖气才渐渐恢复。

第5天 丹巴——小金,一路碉楼一路景

丹巴是藏羌民居的天然博物馆,大金川、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与大渡河在这里交汇,这里到处是高山峡谷、湍急的江流。在冰川雪线之下,散布着藏族村寨,民居和雕楼就分布在五条河谷两侧相对平缓的坡面上。
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首位的丹巴藏寨,其实包括整个丹巴的藏寨,每次来丹巴,我都是住在甲居藏寨。相对中路藏寨、梭坡古碉群等村庄,丹巴的旅游开发做得比较成熟。
早晨是这里最美的时候,云雾缭绕在山尖,一缕阳光透过密云的缝隙洒在山坡上,明暗对比间,显示出上帝描绘这美丽乡村的神来之笔。
之前来了好几次甲居藏寨,甲居在嘉绒藏语里就是百户的意思。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还只是碎石路,它还是个不那么为世人所知的神秘小村庄,真的不过百户人家。如今公路修好了,当地的藏民也开起了民宿客栈。但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嘉绒藏族也是藏族中最擅长农耕的一支。
有人认为嘉绒藏族是西夏王朝的遗民,他们的王国被蒙古人的铁蹄踏过之后,残存的人民沿着甘南草原、阿坝红原湿地一路南下,其中一部分在大小金川河谷地带停下了脚步,重建起家园。而崇山峻岭间那些挺拔的碉楼以及片石砌成的坚固藏居便是他们为保卫家园而建立的坚固堡垒。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丹巴藏民的村庄大部分都在半山上,不像汉族村庄,大部分聚集在河谷边缘靠近水源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为了安全而选择了最不方便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梭坡古碉群

见我对这些神秘的碉楼如此着迷,司机小张说,我带你到一个古碉群吧,那里的碉楼会让你更加惊叹不已。于是,我们直接从甲居开车到梭坡古碉群。
碉楼,这一独特的建筑模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分布,但如川西地区如此分布密集、风格浓郁、数量众多的却极为罕见,碉楼群分布广泛,却又彼此关联,相连如林,在村寨、河谷、关隘、山头,时而闪现。它们是川西精彩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绝佳证明和体现。
最初碉楼是为防御而建,这里地处藏羌彝走廊横断山脉地区,自古便是可耕种土地稀少,加上不同时期到达这里的民族复杂,川西的先民极需要建造一种既能居住又能提供安全的建筑,在山河耸峙的地形条件下,易守难攻的碉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发展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后来碉楼也发展成为祭祀、镇煞的地方。
碉楼的神圣性也隐藏在许多民俗中。在丹巴的历史上男孩女女孩的成年礼要在高碉下举行,节庆和重大日子人们也会聚在高碉下跳锅庄,祈求生活吉祥顺遂。如果搬迁房屋,旧房 可拆掉但碉不能拆,否则会给家庭带来不顺。
在藏羌地区,碉的角数多少往往彰显着碉楼主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实力。普通高碉一般为四角,土司头人和部落首领的则 可多达八角甚至十三角。过去外来者远望高耸的多角碉,就能对当地的经济情况、头人的等级和势力大小甚至战斗力强弱作出初步的判断。可以说,一座巍峨的多角碉楼不必参加战斗,本身就是有力的战略威慑。
可以说,这一路也见到不少土司官寨碉群,前几天经过的卓克基、松岗等地,可以说碉楼的分布图是横断山脉古老财富格局的寻宝图。而梭坡古碉群则是古碉最密集的地区,梭坡乡还有三个碉楼界的世界冠军。它们分别是:最高碉王窝青卡、最多角的莆角顶十三角碉、最斜的空办卡斜碉。
正青藏高原上更为普遍的游牧生活不同,正是这些古碉楼的守护,这里的人们可以过着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定居生活,环绕着碉楼而建的民居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楼下养牲畜、中间住人,楼顶晾晒粮食。屋前后的果树在深秋变得金黄火红,远远望去,仿佛一片世界桃源的景象。
身后的墨尔多神山是苯教的四大神山。古往今来被人们顶礼膜拜,传奇颂杨。在藏区与喜玛拉雅山和岗底斯山齐名,尤其是它的神奇绝妙,更被中外宗教信徒虔诚崇拜,西藏的僧侣们有能去一趟墨尔多山朝圣为功德圆满之感。
队友在梭坡帮我拍了一张工作照,也算难得地露露脸了。

墨尔多寺

从丹巴去四姑娘山要经过墨尔多寺,这是个规模不大的寺庙,却很有意思。
墨尔多寺庙最早建于清朝,原为苯教寺庙。随着历史发展和民族迁徙的频繁,逐渐由独尊一教变成各教共容,互不排斥,团结共处的特殊现象。现在大殿正中是墨尔多大神,在同一殿堂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在第二层楼上供奉太上老君、镇王爷(龙王)神像,第三层供奉玉皇大帝、莲花生佛和白诺赞拉以及女蜗圣母等神像。
现在的墨尔多寺庙已是汉藏传佛教、苯教、道教、儒教集为一体,在寺庙周围的转经筒,不管以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推转,都是自由选择。住寺僧人不管是喇嘛、道土或汉区和尚,庙中都和睦相处,互为尊重,这里的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已成为居士化和社会化,这是在我国少有的现象。
墨尔多寺的建筑形制也是汉藏结合。寺旁的煨桑炉做成一个宝瓶的形象。
墨尔多寺的佛塔建在寺外的河边。
墨尔多神山依然云雾缭绕,和墨尔多寺的金顶遥相呼应。
墨尔多寺旁边还有另一个藏式小庙,不知和墨尔多寺有什么关系。

曲登沙寺

离开墨尔多寺,沿着小金川往四姑娘山方向行驶,突然被河对面的一座宗堡式建筑吸引了。这一眼看过去就像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啊。
原来这座下临小金川河,背靠墨尔多神山的寺庙叫曲登沙寺,是仿照布达拉宫而建的,这座寺庙有六百年历史了,最先也是苯教寺庙,可是由于在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时候,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所以当清军平定叛乱之后,对大小金川境内的所有苯波教寺庙进行了彻底的毁坏,曲登沙寺也未能幸免,在乾隆三十六年间被捣毁,从此一蹶不振。
小金川此时已经是深秋,两岸的树林也秋色
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当地的老人菜聊天,我说要给她拍照的时候,她腼腆地笑了。在大小金川一带是古时东女国,这里也有着美人谷之称。
旁边这位正在写作业的小女孩,一看就知道,将来会是个大美女。

猛固桥

沿着小金川一直往东走来到一个三岔口,这里有一座高大的白塔建于河边的小坡上。在藏区,在一些重要的路口都会有白塔或者玛尼堆,起震煞辟邪的作用。这里是梦笔河与沃日河汇入小金川的地方,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路口,乾隆征讨大小金川的时候,这里便是屯兵趸粮之处。红军长征时也曾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白塔上挂满五彩经幢迎风飘扬,蓝色象征天,白色象征云,红色象征火,黄色象征地,绿色象征水和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是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
白塔旁边有两座铁索桥架于峭壁之间,跨于急流之上。它们分别是猛固桥和马鞍桥。这里地处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两座桥在清代为木桥,于1932年,同时由民众募揖集资建成为铁索桥,
猛固桥的南北桥头各有一座桥头堡,南面刻着“长平”,北面刻着“猛固”。桥头的残垣上,还有弹孔的痕迹。铁索桥现在没有木板只有光溜溜的十根铁索,桥下的急流让晃荡铁索更加寒意逼人。
在白塔边上可以俯视横跨沃日河的马鞍桥,如今它早已经补旁边的混凝土大桥所取代了。如今它的新身份是个红色景点——长征的战斗遗址。

沃日土司官寨

从猛固桥沿303省道继续往东行驶十公里,未到沃日乡,就看到滔滔沃日河畔的众多藏寨中,赫然屹立着一座直指云霄的碉楼。在青黛色苍穹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乾隆十五年(1750),沃日土司因顺应王朝,为乾隆“一征金川”之役出力,并给清军供粮助战等功绩,被晋封为安抚司职衔(从五品)。沃日官寨,就是由授勋的安抚司主持修建的。
官寨遗址,主要是指南经楼和碉楼。经楼原有两座,现存的是南经楼,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重建。北经楼在1958年被拆毁。南经楼为石木结构,是一座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单体建筑。它坐西向东,呈长方形,系汉藏风格合一的建筑。
南经楼旁,那座通高19米的碉楼,据传是迄今川西北高原最高的,为四角形木石结构,坐西向东,外部保存完整,而内里的木架已无存,整体呈台锥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卓尔不群。
眼前,经过260多年的历史沧桑,沃日土司官寨已失去昔日的盛况与辉煌。除了南经楼和碉楼,四周早已被拆迁殆尽,变身为嘉绒藏族百姓的聚居地。
评论

猫鼻梁

到了四姑娘山脚下,找了间客栈入住,安置好行李,也接近太阳落山了,我们算好日落时间,到猫鼻梁这个观四姑娘山四座山峰的极佳观景点。
虽然已经前后来过三次,但四姑娘山的日照金山我还是第一次拍。
幺妹峰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仿佛一座藏传佛教里的佛像。

第6天 翻越巴朗山,穿过云海与彩林

最后一天,返程成都,依旧要经过昨天拍日照金山的猫鼻梁,太阳已经升到半空,阳光正穿过山尖洒向山谷。
猛烈阳光下的四姑娘山显露出另一番模样,少了几份柔情,多了几分冰清玉洁的神圣。

巴朗山

驶过猫鼻梁,进入巴朗山,小张神秘地和我说,运气好的话巴朗山会送给你们一份惊喜的大礼哦。
到底是什么呢?小张说要保持神秘,突然见到你才会更加惊喜。
于是,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一直爬坡,眼看和雪山越来越接近了。
在穿过一长长的巴朗山隧道后,眼前豁然开朗,前方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原来这就是小张说的惊喜!
巴朗山的云海是如此的壮观。深秋的树林和洁白的云海相映衬,造就了一幅如此美丽的画卷。
我们连忙把车停在路旁较宽处,下车拿些手中的相机就是一顿咔咔狂拍。
无论是曲折的山路,还是山间涌动的流云,或是云中若隐若现如火般灿烂红叶都是迷人的景致。
巴朗山景观以巴朗山云海、海浪云、过山云、夏日飞雪四奇而著称。奇丽的风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时近中午仍能看到云海,我认为是巴朗神山因我们对风景虔诚执著给予的奖赏!
看云海真是非常讲缘分,小张就说,并不是每次来都能看到的,我们这次不但看到了,还有艳阳高照,把云海照得分外洁白,实在是太幸运了。
一只雄鹰在山间盘旋,我连忙拿出长焦,也是因为距离太远,仅仅拍个影。
一时之间,真的感动到词穷,面对眼前壮丽的风景,哪怕你是大文豪,那一刻也只会和我一样,只能激动地大喊大叫,相信没有任何语言更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只有啊啊地惊叫才能最直观地表达当时惊喜的心情。
感谢巴朗山送给我们的惊喜。
远山的轮廓好像一个卧佛躺在云中,实在是太神奇了。
小张坐在悬崖边的照片,看起来就像坐在云端。
立于山间,便如立于大海之滨,浪花击雪,翻卷腾挪、四围山峰如海之岛屿,被涌动白浪不断的拍打着,白浪绵柔缥缈,却又势不可挡。像涌上岸来,将我们连同所有的山尖都笼罩其中,忽又退去,露出浪底锻带般的公路。
如此仙气十足的风景,我自己当然不会错过留影的机会。
真的想拥抱这片壮丽的河山。
巴朗山是中国海拔较高的有名的公路垭口,自驾经过这里,可以领略高原山脊间的峰回路转,平时只要小心驾驶并没有什么危险,还能感受别样的刺激。不过如今正是秋冬季,要十分小心暗冰,车速尽量控制在40码以下,切记不要经常刹车和突然变道,防止侧滑和甩尾,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邓生沟

从巴朗山下到邓生沟附近,已经是中午,路上经过一个小集市,看到好多当地人在宰牛,不是宰一头牛,而是好几头。
我们好奇地去围观,一商量,问问有没地方可以给我们煮,买几斤牛肉直接涮着吃。
结果集市里卖面条的摊档真的可以给我们加工,于是,我们就买了几斤用来涮火锅。
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哪怕是一小会儿,也难感受到这里的生活。
他们真的很淳朴,买牛肉的时候,聊了起来,他们彼此之间并不会恶性竞争,而是很谦让地让我们多光顾几家,说有生意可以让大家一起做,大家才能过得更好。听起来真的是心头有万般滋味。
吃了一顿满足的牛肉之后,继续返程,沿路的彩林实在是太美了,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停车,一路在车上拍,就感觉十分满足了。

一路秋景回成都

成都人实在是太幸福了,开两个多小时车便能看到如此美丽的秋景。周末一家人上车到山沟里转一转,真是安逸得汗。
川西这个神奇的地方,有神圣的雪山、多样的民族,春有梨花,夏有草甸,秋有彩林,冬有冰雪。真是一年四季都有惊喜。

本游记著作权归@笑飞雪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